第四章求人之志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顶点文学 www.dingdianwx.com,最快更新素书最新章节!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王氏曰:“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
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上章论述了君子应该走的正道,本章则继续展开论述君子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素养。
所谓志,就是志气、信念、远大的抱负。要实现人生的志向,就必须磨砺自己的意志以及修炼自己的品德、增长自己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语重心长地告诫,其中包含了无数古人
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再思而三思。
原典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释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解释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告子说:“食色性也”,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没有欲望,人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但对欲望不加以节制和约束,放纵自己也是错误的,会反过来为欲望所迷惑,从而伤害了自己。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人之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这四样东西,实为伤身、败德、破家、亡国之物。对于这些纵欲之物,完全禁止是做不到的,但不能没有止境,应该有个度。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
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只是犯了一个“贪”字,
便衍生无穷无尽的悲剧。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修身之根本、富强之至道。
举例
春秋时楚国人囊瓦辅佐楚昭王的时候,唐侯和蔡侯来拜见昭王。囊瓦听说蔡侯带来了羊脂白玉佩和银貂鼠裘,还听说唐侯带来了名贵的骕骦马,就跟他们索要,没有如愿。于是,囊瓦就把唐侯和蔡侯关了起来,囚禁了三年,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唐侯和蔡侯回国以后,联合吴国打败了楚国,杀了囊瓦,那些东西又物归原主了。
春秋时虞和虢两个国家是同姓的邻居,唇齿相依,也都和晋国接界。晋献公想攻打虢国,又担心虞国会帮助他们。于是准备了名贵的马和美玉送给虞公。贪婪的虞公收下了东西,允许晋国经过虞去攻打虢国。于是晋灭了虢,回来的时
候连虞国也一起灭了,宝马和美玉被晋收回了。
原典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释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
无损过,可以无禳尔。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
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
事,自然无过。”
解释
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在于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经常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摒弃不良的念头,培养真善美的情致,达到使错误的、丑恶的思想渐至于无的境界,那么,任何灾祸不用去祈祷,都将自行消失。
《中论》说:知道错了而不改就是没心,反省自己的错误但是不改,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既没心又失去了根本的
人,离祸患就不远了。
举例
春秋时楚国人养由基是有名的神箭手,他能够百步穿杨,力透七层重甲,他因此很骄傲。楚共王批评他说:“大将靠谋略取胜,不是某种技巧。你如此自傲,将来一定死在这上面。”后来,养由基果然中箭而死。
三国时刘备很喜欢马超的才干,让他做平西将军,封他为都亭侯。马超因为刘备给他这么优厚的待遇,就有点傲慢了,忘记了君臣应该有的礼节,和刘备说话的时候经常直呼其名。关羽大怒,想杀了他,刘备不允许。张飞说:“那也得
让他知道什么是礼仪!”第二天,刘备大会诸将,关羽和张
飞拿着刀站在刘备的两边。马超来了还想去坐,但没看见关
张二人,回头一看,他们都站着,顿时大吃一惊,赶紧站起来。从此以后,马超很尊敬刘备,不敢再有无礼的举动了。
原典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释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解释
自古一来,酒以乱性误事,色以败德伤身。嗜欲对人的损伤,莫过于“酒色”二字。酒喝多了伤害身体,纵欲过度,有损精神。
《战国策》说:过去禹的女儿让仪狄做酒献给禹,禹喝了感到很舒服,就下令让仪狄不要再酿酒,说:“后世一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快乐得三天不上朝,但他还是远离了南之威,说:“后世一定有因为色而亡国的。”《吕氏春秋》说:肥肉美酒,一定都吃,就是“烂肠
之药”;靡靡之音、明媚皓齿,都要享受,就是“杀人的刀”。
举例
鲁国的君主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寇,把国家治理得很有起色,齐国担心鲁国的强大,就用黎沮的计策,给定公献上美女和歌舞。定公很高兴地接纳了,陷入女色之中,三天都不上朝,在郊外祭天的时候也不给孔子送礼。于是,孔子知道不能在鲁国待下去了,就离开了鲁国,鲁国就再也没有振兴起来。
孔子离开鲁国以后到了卫国,卫灵公很尊敬他,但也不重用他。一天,灵公和夫人南子坐车出去玩,孔子也在后面的车上陪着。车子经过集市的时候,人们唱歌说:“同一个车上的很漂亮,跟从的人很有德行。”孔子叹息说:“国君喜欢德行不如喜欢美色啊!”于是,他离开了卫国,去了宋国。不久,卫国就乱了。
晋朝的许允,娶了阮姓的媳妇,发现媳妇相貌丑陋,就想走。媳妇没让他走,并问他为什么走。许允问:“妇有四德,你有几德?”媳妇回答说:“新媳妇所缺少的是美貌。士人有百种美德,你有几种?”许允说:“我都有。”媳妇说:“百种美德以道德为首,你好色不好德,怎么可以说是都有呢?”许允听了很惭愧,于是相敬如宾。
明代的曹鼐以孝闻名,做官讲究仁义、施行德政。他有一次夜里住在驿站,有个美貌的女孩来引诱他。曹鼐说:“我
不能欺负人家。”于是拿笔写“曹鼐不可”四个字,写完就
烧了,这样一直到天亮,让女孩的母亲把女孩领回去了。
杨玉环做了唐玄宗的贵妃以后,她的兄弟姐妹都得到了富贵荣华,其姐妹分别被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其兄杨国忠做宰相,一门显赫,可以随便出入宫廷。后来,安禄山造反,玄宗逃往四川,天下大乱。
原典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释
注曰:于道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解释
知道人家嫌弃什么,远离它就没有危险;了解人家怀疑什么,躲避它就不会伤害自己。
所以要在行动上避嫌,用心去除自身的嫌疑,一是为了不节外生枝,以防干扰谋事;二是为了远祸消灾,避免跳进
黄河也洗不清的冤枉。
举例
春秋时越国的君主勾践用范蠡、文种的计策,灭了吴国,做了霸主。于是,勾践在会稽搭了高高的台子,大宴群臣,乐师弹着琴弦、敲着鼓,群臣都很高兴,只有勾践面无喜色。宴会结束后,范蠡叹息说:“越王不想把灭吴的功劳归于大臣,猜忌和怀疑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第二天,范蠡就辞别了越王,乘一叶扁舟出了齐女门,飘然而去了。
汉武帝时,苏武率一百多人出使西域,被匈奴囚禁,但苏武坚决不投降。十九年之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苏武等人终于得以回到中原。这时,苏武头发胡子都白了,大家都赞扬他的气节。但和他一起回来的九个人,昭帝有的给了赏,
有的却没有给赏,让大臣和百姓都很沮丧。
原典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释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不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解释
要明白世间的大道理,必须博览群书;要解释所有的疑难,必须不耻下问。即使是天生具有圣贤资质的人,如不勤奋好学,他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所以,自古以来的知名人物,要么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要么谦虚谨慎,肯于向人求教,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易经》说:积累学问,向人家请教,这是豪杰之士增长
本领的关键。
举例
三国时代魏国的管宁与华歆关系很好,都有名气,时称一条龙。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有个乘坐华美轿子的人经过门前,华歆放下书跑出去看,管宁用刀子把席子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不久发生了黄巾军起义,管宁到了辽东,见太守公孙度,但他谈的都是儒家的经典,而不是实际,所以不被看重。于是,管宁在山上盖了茅庐,那些躲避战乱的人都来投奔他,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发展成了一个小村子的规模。管宁就在这里讲学,宣扬儒家的仁义礼教,不是有学问的人他不见。于是,公孙度认为他很贤能,老百姓也感激他的恩德。
汉代的司马迁,发愤读书,读遍当时的所有书籍。但他并不感到满足,又到全国各地去游学,到实际中吸取知识,
最终写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原典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释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解释
品德高尚的人说话都很小心谨慎,从来不说大话、空话。他们有深厚的涵养,注重实际的行动,而不是高谈阔论。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高尚其行为,谦虚其言论,这是加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
《易经》说:言和行是做人的关键,关系到人的荣辱,所
以必须谨慎。
举例
孔子那么大的人物,也很谦虚。对于他不懂的事情都敢问。他去太庙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问问,直到弄明白为止。
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正因为他好学勤问,才能成
为千秋师表、百代圣人。
隋朝时的王通很有才干,他到长安去,给皇帝上了太平十二策,但没被皇帝任用。于是,他到了河汾一带讲学,跟随他的学生有上千人。他模仿《春秋》写作了《元经》,模仿《论语》写作了《中说》。唐初的名臣薛收、李靖、房玄龄、魏征等都曾经听他讲授辅佐君王之道,传为一时美谈。清朝颜古翁有诗云:“门罗相府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的功业。
原典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释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
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解释
恭敬、勤俭、谦虚、退让是立身持家的根本,是品德才智的基础。深谋远虑,才不会陷入穷困的境地。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然后再谋深计远、运筹帷幄,退则自保,进则立功。管仲的政治谋略虽然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广,使孔子惋惜不已。商鞅的计谋可以强国,但缺乏仁义;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能够为国家聚敛财富,但不能让老百姓富裕。二人都死于非命,不能自保,所以,算不上真正的智谋之士。
《淮南子》说:大圣人的智慧固然很多,但他所坚守的却是不多的几条原则,所以他做什么都有成就。而普通人的智慧本来就不多,而他所做的事情却很多,所以做什么都做不好。
《吕氏春秋》说:人与人智慧的差距在于眼光的长与短。
举例
战国时魏国著名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在窃符救赵之后,就留在了赵国。他听说隐士毛公、薛公在民间隐居,就悄悄地步行前去访问,相谈甚欢。后来秦国攻打魏国,魏国派出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对当初窃符救赵的事情很敏感,就说敢和魏国使者交往的处死,众宾客都不敢说什么。这时,
毛公、薛公来见他,说:“公子你所以被赵国重视,名闻诸
侯,还不是因为当初有魏国吗?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局
势紧急,你却不想办法救援。如果秦国攻破了魏国的首都大梁,推翻了先王的宗庙,公子你还有什么面目面对天下呢?”毛公、薛公的话还没说完,信陵君的脸色就变了,赶紧驱车回去救魏国,他召集了五国的军队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汉朝的周昌有一次去见高祖刘邦,正赶上刘邦怀里抱着他的美人戚姬,周昌掉头就走。高祖追上他,骑着他的脖子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仰着脖子说:“陛下是桀纣一样的皇帝。”高祖听了大笑,但心里还是有点害怕周昌。后来,高祖想废太子,周昌在朝廷上坚决反对,高祖让他说,但周昌既口吃又愤怒,说:“我说不出来,但我知道不能废太子。陛下虽然想废了太子,我还是不听你的。”高祖哈哈大笑。后来太子即位,用张良的计策终于安定下来。
周朝时姜太公被封于齐国。齐国有个叫做华士的人很讲义气,他不对天子称臣,和诸侯关系也不好,但老百姓却都称道他贤能。姜太公派人召了他三次也不来。于是,太公下令杀了他。周公说:“这个人是齐国的名人,你为什么杀了他呢?”太公说:“他不向天子称臣,也不和诸侯友好,还能希望他臣服于我对我友好吗?他不臣服于我,就是弃民,召了三次也不来,就是逆民。这样的人如果还表扬他,让国内的人民效法他,那么,怎么当君主呢?”后来,齐国在太公的治理下很强盛,说明了太公是有远见的。
汉朝的萧何在帮助刘邦打下了咸阳以后,很多将领都争
抢金银财宝。但萧何没有这样做,他派人把秦朝丞相、御史
家里的图书资料收集起来。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刘邦因为有了萧何收集的资料,对天下的要塞、户口、人民的生活状况都很了解,这都是由于萧何考虑事情有长远的眼光啊。
原典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释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解释
朋友是五伦之一,常常关系到个人事业的成败,所以,古人向来强调交友要慎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仁义和刚直的朋友,能够帮助自己成功,克服自己的缺点,在患难之际,可以相互辅助,不陷于困境。
友谊是人生中美好的感情,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所以人们说:任何人的成功,无论是政治上,或者是在生意上,背
后隐藏着的是人际关系的成功。
举例
周文王以前在商朝做诸侯的时候积德行善,受到很多诸侯的拥护。他治理周的时候,近处的百姓生活快乐,远处的也闻风而来。到了周的境内,耕田的互相谦让,百姓都尊重长辈,于是有四十多个小国来归附。这样,周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但他还是很谦虚地服从殷商,没有称霸。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后来他的儿子武王才灭了纣王,统治了天下八百多年。
晋代的羊祜做荆州都督,准备攻克吴国,一统天下。他感到自己兵力不足,不能靠武力取胜,就采取争取人心的方法,很得江汉一带的民心。他在军队里的时候,都是穿很随便的衣服,不披铠甲,为人恭俭谦让,连吴国人也很佩服他的品德。他死的时候,荆州城哀声动地,吴国守边的将士都哭了。羊祜死之前推举杜佑继承自己,杜佑用羊祜的谋略灭
了吴国。
原典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注释
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
者,圣人之所独也;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
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解释
宽恕容人,忠厚诚恳,才能吸引人、团结人。宽容别人的过失,容忍别人的错误,不纠缠过去,不计
较小恶,既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忠恕待人,方可平息附众,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共处、相安无事。
《淮南子》说:自己能够做到的,不能要求别人也做到;
自己做不到的,就更不能要求别人了。
举例
隋朝牛弘的一个弟弟好喝酒,一喝就醉。有一次,他喝醉后用弓箭射杀了牛弘用来驾车的牛。牛弘一回家,老婆就气呼呼地说:“你弟弟杀了你的牛!怎么办吧?”牛弘笑着
说:“正好做牛肉干吃啊。”
原典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
注释
注曰: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
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
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解释
善于发现人才,也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用人之道,要懂得分辨“材”与“能”。所谓“材”,是指具备领导才能的人,能够策划指挥、随机应变,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做具体的事情;所谓“能”是可以执行、贯彻指示的人,可以做具体的事情,但做不了领导。
人之才能,各有所长,所以做领导的要善于量才录用、发现人的长处。
《鬼谷子》说:有智慧的人善于用人家的长处,而回避人家的短处。
《淮南子》说:有什么本事就给他什么职位,有什么能力就让他做什么事情;力量足够,举什么都不重,能力足够,
做什么都不难。
举例
唐代的韩晃是个高级军官,他善于使用人才,所用的宾客也都能各展所长。有个朋友的孩子来投奔他,却没什么过
人之处。有一次,韩将军让他来参加宴会,一直到宴会结束,
他都端坐如初,不和旁边的人交谈。于是,韩将军下了军令,
委任他管理部队仓库的大门。这个人每天一早到位,端坐到晚上,管理严格,没有人敢随便出入仓库了。
原典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注释
注曰: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绝邪恶之徒,远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解释
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谗言,或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是捕风捉影、渲染夸张,或是激化矛盾、挑拨离间……进谗使诈的人不论采取什么诡计,目的只是一个:打倒别人,为自己谋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句话说明了谗言之可畏。
所以,明智的人善于分辨真话与谗言,并制止谗言的
传播。
举例
孔子做鲁国司法部长的时候,杀了当时有名的少正卯。子贡说:“少正卯先生是鲁国的名人,你杀了他,没有杀错吧?”孔子说:“人有五种恶劣的行为,是小偷都偷不走的。一是心大而险恶,二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三是说假话而强词夺理,四是记恨的人太多,五是走邪道越走越深。这五种行为中的一种,都免不了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是五毒俱全,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能不杀。”
光武帝刘秀察觉了王郎的反叛之心,就杀了王郎,在搜查他的文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官员和他来往的书信,有不少是说自己坏话的。刘秀召集手下把这些信件都烧了,说:“让那些有反叛之心的人自己反省吧。”
三国时曹操在打败了袁绍之后,也是这样做的。
原典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注释
注曰: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
岂有惑哉?王氏曰:“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
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
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解释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而知今。古人的经验教训能够启发我们不致重蹈覆辙。所以,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修史和学史。
荀子说:想了解一万年以后的情况,仔细地观察今天就可以了;想知道亿万,从一和二就可以推知了;想了解上古的情况,看看周朝的治理之道就可以了;要知道周朝的治理之道,了解那时候崇尚什么人就可以了。所以说,能够以近
知远、以一知万、以微小而知显著就是圣人的智慧。
举例
楚汉争霸的时候,有一次,项羽把刘邦的儿子围困在荥阳。刘邦很着急,他想用郦食其的计策,恢复以前六国君主的后人来对抗项羽。张良听说后,赶紧劝说刘邦,他举了过去的类似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用历史上的八个故事来说明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于是刘邦放弃了这个主意。三年之后,刘邦统一了天下。
郭嘉是曹操的谋士。曹操打算讨伐袁尚和三郡乌丸,但很多谋士都担心刘表会乘机派刘备袭击许昌,动摇魏国的根
本。只有郭嘉不这么看,他说:“您虽然威震天下,但胡人仗
着距离中原很远,肯定没有防备,派轻兵快速出击就可以取
得胜利。刘表没有大志,自知自己无法驾驭刘备,如果重用他怕不能控制,如果给他小的职务,刘备也不干。所以,虽然您是在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出征,但不会有后顾之忧。”曹操听从了他的论断,果然取得了胜利。
原典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注释
注曰: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
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王氏曰:“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
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先筹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解释
所谓谋定而后动,做领导的、成就大事的,必须有洞察先机的才能,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预测到将来的变化,准备好应付的措施,这样,就是有突发事件也不至于应付仓促、手忙脚乱。
《管子》说:谋划时没有主见就会遇到困难,做事情没有
准备就办不好,所以,聪明的人都会早做准备,等待时机。
举例
汉朝末年,大将军何进看到宦官专权,想诛杀宦官,但他的姐姐何太后不听他的。何进就召董卓进京,企图以武力威胁宦官。曹操听说后,笑着说:“不好的宦官,古今都有,但做皇帝的不应该给他们权力,过度宠爱他们,使他们专横跋扈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既然知道了他们的罪恶,就应该杀了他们的首领,派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召京外的将领呢。想把他们都杀了,事情一定会泄露出去。我看何进一定会失败。”不久,董卓还没有进京,何进就被宦官杀了,随后,董卓进京,天下大乱。
明朝嘉定一带有个商人叫万二,富甲一方。有个人从北京回来,万二问他有什么新闻。那个人说:听说皇帝(朱元璋)最近做了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万二叹息说:“这不是好兆头啊!”于是,他花钱买了艘大船,载上妻子儿女,奔赴南方,游山玩水去了。不久之后,江南的富商都遭到了朝廷
的沉重打击,只有万二侥幸逃脱了。
原典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注释
注曰:有正、有变、有经、有权。方其正,有所不
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行,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解释
中国古人讲究处世的智慧:不能一根筋,不能固守教条,要懂得权变的道理,所谓冤家宜结不宜解。随机应变,是智慧的表现。灵活通变不是牺牲原则,恰恰相反,是机敏巧妙的迂回战术,从而解开死结,以免激化矛盾,同时诱导误入歧途的人走上正道。
《鬼谷子》说:天地的变化在于高和深,圣人之道则在于隐秘。
《淮南子》说:心里要有一个大的处世原则,而在具体处理事情的时候,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这样做什么都不会失败。所谓圣人就是像龙那样善于变
化啊!
举例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有一次大宴群臣,一直到天黑了,
又点上蜡烛接着玩乐,让美人来行酒。突然蜡烛都灭了,有
人在黑暗中去拽美人的衣服,美人就把那人帽子上的缨带摘了,并告诉了楚庄王让他点上蜡烛找到那个人。庄王说:“怎么能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就侮辱士人呢?”于是命令说:“今天的宴会,不摘帽缨就不能尽兴。”群臣都摘了帽缨,然后才点上蜡烛,尽欢而散。后来,楚国和郑国交战,楚国失利,一名将领奋力冲杀,杀了敌人的五个首领,终于战胜了郑国。庄王一问,他就是那次宴会上被美人摘了帽缨的人。
宋朝有个姓王的官员,到浙江西部的一个地方去任职。他到任的那天,各级官员和百姓给他送了很多钱物,当时叫作下马常例。王某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就打算写个状子,连同送他的钱物一起交给上司,手下的官员们再三请求他才作罢。他让人拿来个柜子,把那些钱物都装进去,当众封上,放到厅堂上,说:“你们如果犯了过错,我就把这个交上去。”这样一来,官员群众都很害怕他,不敢不尽忠职守。等到他任满,要改任他处时,王某只身上船,部下说还有个柜子呢,他说:“既然有这个惯例,应该有文件为证。”部下赶紧准备
好相关文件,王某于是命人把柜子搬到船上,顺流而去了。
原典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注释
注曰:君子语默以时,出处有道;括囊而不见美,
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天咎。王氏曰:“口是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
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解释
所谓言多必失,做大事的人崇尚沉默是金、深藏不露,发达的时候,不炫耀,不张扬,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物欲。
不该说的说出来,便招惹是非;该说的不说,又失去了
机会。只有慎重地行事,才能保证没有灾祸。
举例
汉朝末年,徐州牧陶谦病重,对谋士糜竺说:“除了刘备,谁也不能让徐州安定下来啊!”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官员去迎接刘备,大家都劝他前去就职,刘备就是不去。谋士孔融说:“今天的局势说明,老百姓相信你,上天也眷顾你,它就是你的,你如果不要,后悔就晚了。”于是,刘备做了徐州牧。
宋朝秦桧做宰相的时候,有个士人伪造了秦桧的书信去
见扬州太守。太守发现了他在作假,就把人和书信一起押送
到京城去见秦桧。秦桧见了那个人,不但没责备他,还给了
他一个小官做。有人问秦桧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胆敢伪造我的书信,一定不是平凡人。不给个小官约束他,他就可能跑到北方或者南方的敌人那里去了。”
原典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释
注曰: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
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解释
大丈夫应该独立自主,耿直顽强,不随波逐流,不朝三
暮四,才能成就大的功业。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唯有勤勉
奋发、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终。只有有所遵循才能成就事
业,只有谨慎才能保持基业长青。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淮南子》说:可以做到经常没有祸患,但不可能总是有
福;可以做到经常不犯错误,但不可能总是有功。
举例
汉朝的冯异,喜欢读书,深通兵法,他跟随光武帝刘秀的时候,进退之间很有礼貌。将军们和刘秀一起打仗的时候,经常坐在一起讨论战事,声音喧哗。冯异却独自在大树下静坐思考,官兵都尊敬他,称他为“大树将军”。
宋朝的吕文靖是个以耿直闻名的官员。宋仁宗的时候,宫廷发生火灾,很多宫殿烧没了。第二天早上,早朝的官员们都来了,但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了,宫门也不开,也没人敢问皇帝是否起来了。不久,皇帝终于出来了,在门楼的帘子后面接见百官,只有吕文靖不去。皇帝派人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宫廷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群臣都想看看皇帝的样子。”皇上只好打开帘子,吕文靖才肯拜见皇帝。
曹参曾经辅佐汉高祖刘邦,后来继承了萧何的相位,他什么事情都按照萧何的规矩办,一点也不改。汉惠帝批评他,他摘了帽子说:“陛下你自己认为有高祖那么圣明英武吗?”惠帝说:“我怎么比得上高祖呢?”他又问:“那陛下你看我
有萧何那么贤明吗?”惠帝说:“你似乎也不如他。”曹参于
是说:“陛下说的没错。高祖和萧何一起安定了天下,确定了
法律制度,现在陛下做了天子,我继承了萧何的职位,只要遵守他们的做法,没有什么疏失,不就很好了吗?”惠帝说:“是啊!”
战国时代的苏秦深通谋略和说服之术。他开始去游说秦惠王,没有成功,落得穷困潦倒,面如菜色。于是回家发愤苦读,认真研究姜太公的《阴符经》,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如此刻苦地揣摩了一年多,大有心得,就去游说赵王,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终于成功了。苏秦一人佩六国的相印,名重诸侯。六国听从苏秦的谋略,秦
兵十五年不能出关。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王氏曰:“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
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上章论述了君子应该走的正道,本章则继续展开论述君子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素养。
所谓志,就是志气、信念、远大的抱负。要实现人生的志向,就必须磨砺自己的意志以及修炼自己的品德、增长自己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语重心长地告诫,其中包含了无数古人
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再思而三思。
原典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释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解释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告子说:“食色性也”,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没有欲望,人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但对欲望不加以节制和约束,放纵自己也是错误的,会反过来为欲望所迷惑,从而伤害了自己。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人之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这四样东西,实为伤身、败德、破家、亡国之物。对于这些纵欲之物,完全禁止是做不到的,但不能没有止境,应该有个度。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
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只是犯了一个“贪”字,
便衍生无穷无尽的悲剧。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修身之根本、富强之至道。
举例
春秋时楚国人囊瓦辅佐楚昭王的时候,唐侯和蔡侯来拜见昭王。囊瓦听说蔡侯带来了羊脂白玉佩和银貂鼠裘,还听说唐侯带来了名贵的骕骦马,就跟他们索要,没有如愿。于是,囊瓦就把唐侯和蔡侯关了起来,囚禁了三年,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唐侯和蔡侯回国以后,联合吴国打败了楚国,杀了囊瓦,那些东西又物归原主了。
春秋时虞和虢两个国家是同姓的邻居,唇齿相依,也都和晋国接界。晋献公想攻打虢国,又担心虞国会帮助他们。于是准备了名贵的马和美玉送给虞公。贪婪的虞公收下了东西,允许晋国经过虞去攻打虢国。于是晋灭了虢,回来的时
候连虞国也一起灭了,宝马和美玉被晋收回了。
原典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释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
无损过,可以无禳尔。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
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
事,自然无过。”
解释
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在于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经常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摒弃不良的念头,培养真善美的情致,达到使错误的、丑恶的思想渐至于无的境界,那么,任何灾祸不用去祈祷,都将自行消失。
《中论》说:知道错了而不改就是没心,反省自己的错误但是不改,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既没心又失去了根本的
人,离祸患就不远了。
举例
春秋时楚国人养由基是有名的神箭手,他能够百步穿杨,力透七层重甲,他因此很骄傲。楚共王批评他说:“大将靠谋略取胜,不是某种技巧。你如此自傲,将来一定死在这上面。”后来,养由基果然中箭而死。
三国时刘备很喜欢马超的才干,让他做平西将军,封他为都亭侯。马超因为刘备给他这么优厚的待遇,就有点傲慢了,忘记了君臣应该有的礼节,和刘备说话的时候经常直呼其名。关羽大怒,想杀了他,刘备不允许。张飞说:“那也得
让他知道什么是礼仪!”第二天,刘备大会诸将,关羽和张
飞拿着刀站在刘备的两边。马超来了还想去坐,但没看见关
张二人,回头一看,他们都站着,顿时大吃一惊,赶紧站起来。从此以后,马超很尊敬刘备,不敢再有无礼的举动了。
原典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释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解释
自古一来,酒以乱性误事,色以败德伤身。嗜欲对人的损伤,莫过于“酒色”二字。酒喝多了伤害身体,纵欲过度,有损精神。
《战国策》说:过去禹的女儿让仪狄做酒献给禹,禹喝了感到很舒服,就下令让仪狄不要再酿酒,说:“后世一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快乐得三天不上朝,但他还是远离了南之威,说:“后世一定有因为色而亡国的。”《吕氏春秋》说:肥肉美酒,一定都吃,就是“烂肠
之药”;靡靡之音、明媚皓齿,都要享受,就是“杀人的刀”。
举例
鲁国的君主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寇,把国家治理得很有起色,齐国担心鲁国的强大,就用黎沮的计策,给定公献上美女和歌舞。定公很高兴地接纳了,陷入女色之中,三天都不上朝,在郊外祭天的时候也不给孔子送礼。于是,孔子知道不能在鲁国待下去了,就离开了鲁国,鲁国就再也没有振兴起来。
孔子离开鲁国以后到了卫国,卫灵公很尊敬他,但也不重用他。一天,灵公和夫人南子坐车出去玩,孔子也在后面的车上陪着。车子经过集市的时候,人们唱歌说:“同一个车上的很漂亮,跟从的人很有德行。”孔子叹息说:“国君喜欢德行不如喜欢美色啊!”于是,他离开了卫国,去了宋国。不久,卫国就乱了。
晋朝的许允,娶了阮姓的媳妇,发现媳妇相貌丑陋,就想走。媳妇没让他走,并问他为什么走。许允问:“妇有四德,你有几德?”媳妇回答说:“新媳妇所缺少的是美貌。士人有百种美德,你有几种?”许允说:“我都有。”媳妇说:“百种美德以道德为首,你好色不好德,怎么可以说是都有呢?”许允听了很惭愧,于是相敬如宾。
明代的曹鼐以孝闻名,做官讲究仁义、施行德政。他有一次夜里住在驿站,有个美貌的女孩来引诱他。曹鼐说:“我
不能欺负人家。”于是拿笔写“曹鼐不可”四个字,写完就
烧了,这样一直到天亮,让女孩的母亲把女孩领回去了。
杨玉环做了唐玄宗的贵妃以后,她的兄弟姐妹都得到了富贵荣华,其姐妹分别被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其兄杨国忠做宰相,一门显赫,可以随便出入宫廷。后来,安禄山造反,玄宗逃往四川,天下大乱。
原典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释
注曰:于道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解释
知道人家嫌弃什么,远离它就没有危险;了解人家怀疑什么,躲避它就不会伤害自己。
所以要在行动上避嫌,用心去除自身的嫌疑,一是为了不节外生枝,以防干扰谋事;二是为了远祸消灾,避免跳进
黄河也洗不清的冤枉。
举例
春秋时越国的君主勾践用范蠡、文种的计策,灭了吴国,做了霸主。于是,勾践在会稽搭了高高的台子,大宴群臣,乐师弹着琴弦、敲着鼓,群臣都很高兴,只有勾践面无喜色。宴会结束后,范蠡叹息说:“越王不想把灭吴的功劳归于大臣,猜忌和怀疑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第二天,范蠡就辞别了越王,乘一叶扁舟出了齐女门,飘然而去了。
汉武帝时,苏武率一百多人出使西域,被匈奴囚禁,但苏武坚决不投降。十九年之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苏武等人终于得以回到中原。这时,苏武头发胡子都白了,大家都赞扬他的气节。但和他一起回来的九个人,昭帝有的给了赏,
有的却没有给赏,让大臣和百姓都很沮丧。
原典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释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不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解释
要明白世间的大道理,必须博览群书;要解释所有的疑难,必须不耻下问。即使是天生具有圣贤资质的人,如不勤奋好学,他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所以,自古以来的知名人物,要么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要么谦虚谨慎,肯于向人求教,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易经》说:积累学问,向人家请教,这是豪杰之士增长
本领的关键。
举例
三国时代魏国的管宁与华歆关系很好,都有名气,时称一条龙。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有个乘坐华美轿子的人经过门前,华歆放下书跑出去看,管宁用刀子把席子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不久发生了黄巾军起义,管宁到了辽东,见太守公孙度,但他谈的都是儒家的经典,而不是实际,所以不被看重。于是,管宁在山上盖了茅庐,那些躲避战乱的人都来投奔他,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发展成了一个小村子的规模。管宁就在这里讲学,宣扬儒家的仁义礼教,不是有学问的人他不见。于是,公孙度认为他很贤能,老百姓也感激他的恩德。
汉代的司马迁,发愤读书,读遍当时的所有书籍。但他并不感到满足,又到全国各地去游学,到实际中吸取知识,
最终写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原典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释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解释
品德高尚的人说话都很小心谨慎,从来不说大话、空话。他们有深厚的涵养,注重实际的行动,而不是高谈阔论。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高尚其行为,谦虚其言论,这是加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
《易经》说:言和行是做人的关键,关系到人的荣辱,所
以必须谨慎。
举例
孔子那么大的人物,也很谦虚。对于他不懂的事情都敢问。他去太庙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问问,直到弄明白为止。
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正因为他好学勤问,才能成
为千秋师表、百代圣人。
隋朝时的王通很有才干,他到长安去,给皇帝上了太平十二策,但没被皇帝任用。于是,他到了河汾一带讲学,跟随他的学生有上千人。他模仿《春秋》写作了《元经》,模仿《论语》写作了《中说》。唐初的名臣薛收、李靖、房玄龄、魏征等都曾经听他讲授辅佐君王之道,传为一时美谈。清朝颜古翁有诗云:“门罗相府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的功业。
原典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释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
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解释
恭敬、勤俭、谦虚、退让是立身持家的根本,是品德才智的基础。深谋远虑,才不会陷入穷困的境地。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然后再谋深计远、运筹帷幄,退则自保,进则立功。管仲的政治谋略虽然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广,使孔子惋惜不已。商鞅的计谋可以强国,但缺乏仁义;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能够为国家聚敛财富,但不能让老百姓富裕。二人都死于非命,不能自保,所以,算不上真正的智谋之士。
《淮南子》说:大圣人的智慧固然很多,但他所坚守的却是不多的几条原则,所以他做什么都有成就。而普通人的智慧本来就不多,而他所做的事情却很多,所以做什么都做不好。
《吕氏春秋》说:人与人智慧的差距在于眼光的长与短。
举例
战国时魏国著名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在窃符救赵之后,就留在了赵国。他听说隐士毛公、薛公在民间隐居,就悄悄地步行前去访问,相谈甚欢。后来秦国攻打魏国,魏国派出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对当初窃符救赵的事情很敏感,就说敢和魏国使者交往的处死,众宾客都不敢说什么。这时,
毛公、薛公来见他,说:“公子你所以被赵国重视,名闻诸
侯,还不是因为当初有魏国吗?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局
势紧急,你却不想办法救援。如果秦国攻破了魏国的首都大梁,推翻了先王的宗庙,公子你还有什么面目面对天下呢?”毛公、薛公的话还没说完,信陵君的脸色就变了,赶紧驱车回去救魏国,他召集了五国的军队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汉朝的周昌有一次去见高祖刘邦,正赶上刘邦怀里抱着他的美人戚姬,周昌掉头就走。高祖追上他,骑着他的脖子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仰着脖子说:“陛下是桀纣一样的皇帝。”高祖听了大笑,但心里还是有点害怕周昌。后来,高祖想废太子,周昌在朝廷上坚决反对,高祖让他说,但周昌既口吃又愤怒,说:“我说不出来,但我知道不能废太子。陛下虽然想废了太子,我还是不听你的。”高祖哈哈大笑。后来太子即位,用张良的计策终于安定下来。
周朝时姜太公被封于齐国。齐国有个叫做华士的人很讲义气,他不对天子称臣,和诸侯关系也不好,但老百姓却都称道他贤能。姜太公派人召了他三次也不来。于是,太公下令杀了他。周公说:“这个人是齐国的名人,你为什么杀了他呢?”太公说:“他不向天子称臣,也不和诸侯友好,还能希望他臣服于我对我友好吗?他不臣服于我,就是弃民,召了三次也不来,就是逆民。这样的人如果还表扬他,让国内的人民效法他,那么,怎么当君主呢?”后来,齐国在太公的治理下很强盛,说明了太公是有远见的。
汉朝的萧何在帮助刘邦打下了咸阳以后,很多将领都争
抢金银财宝。但萧何没有这样做,他派人把秦朝丞相、御史
家里的图书资料收集起来。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刘邦因为有了萧何收集的资料,对天下的要塞、户口、人民的生活状况都很了解,这都是由于萧何考虑事情有长远的眼光啊。
原典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释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解释
朋友是五伦之一,常常关系到个人事业的成败,所以,古人向来强调交友要慎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仁义和刚直的朋友,能够帮助自己成功,克服自己的缺点,在患难之际,可以相互辅助,不陷于困境。
友谊是人生中美好的感情,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所以人们说:任何人的成功,无论是政治上,或者是在生意上,背
后隐藏着的是人际关系的成功。
举例
周文王以前在商朝做诸侯的时候积德行善,受到很多诸侯的拥护。他治理周的时候,近处的百姓生活快乐,远处的也闻风而来。到了周的境内,耕田的互相谦让,百姓都尊重长辈,于是有四十多个小国来归附。这样,周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但他还是很谦虚地服从殷商,没有称霸。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后来他的儿子武王才灭了纣王,统治了天下八百多年。
晋代的羊祜做荆州都督,准备攻克吴国,一统天下。他感到自己兵力不足,不能靠武力取胜,就采取争取人心的方法,很得江汉一带的民心。他在军队里的时候,都是穿很随便的衣服,不披铠甲,为人恭俭谦让,连吴国人也很佩服他的品德。他死的时候,荆州城哀声动地,吴国守边的将士都哭了。羊祜死之前推举杜佑继承自己,杜佑用羊祜的谋略灭
了吴国。
原典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注释
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
者,圣人之所独也;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
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解释
宽恕容人,忠厚诚恳,才能吸引人、团结人。宽容别人的过失,容忍别人的错误,不纠缠过去,不计
较小恶,既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忠恕待人,方可平息附众,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共处、相安无事。
《淮南子》说:自己能够做到的,不能要求别人也做到;
自己做不到的,就更不能要求别人了。
举例
隋朝牛弘的一个弟弟好喝酒,一喝就醉。有一次,他喝醉后用弓箭射杀了牛弘用来驾车的牛。牛弘一回家,老婆就气呼呼地说:“你弟弟杀了你的牛!怎么办吧?”牛弘笑着
说:“正好做牛肉干吃啊。”
原典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
注释
注曰: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
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
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解释
善于发现人才,也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用人之道,要懂得分辨“材”与“能”。所谓“材”,是指具备领导才能的人,能够策划指挥、随机应变,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做具体的事情;所谓“能”是可以执行、贯彻指示的人,可以做具体的事情,但做不了领导。
人之才能,各有所长,所以做领导的要善于量才录用、发现人的长处。
《鬼谷子》说:有智慧的人善于用人家的长处,而回避人家的短处。
《淮南子》说:有什么本事就给他什么职位,有什么能力就让他做什么事情;力量足够,举什么都不重,能力足够,
做什么都不难。
举例
唐代的韩晃是个高级军官,他善于使用人才,所用的宾客也都能各展所长。有个朋友的孩子来投奔他,却没什么过
人之处。有一次,韩将军让他来参加宴会,一直到宴会结束,
他都端坐如初,不和旁边的人交谈。于是,韩将军下了军令,
委任他管理部队仓库的大门。这个人每天一早到位,端坐到晚上,管理严格,没有人敢随便出入仓库了。
原典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注释
注曰: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绝邪恶之徒,远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解释
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谗言,或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是捕风捉影、渲染夸张,或是激化矛盾、挑拨离间……进谗使诈的人不论采取什么诡计,目的只是一个:打倒别人,为自己谋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句话说明了谗言之可畏。
所以,明智的人善于分辨真话与谗言,并制止谗言的
传播。
举例
孔子做鲁国司法部长的时候,杀了当时有名的少正卯。子贡说:“少正卯先生是鲁国的名人,你杀了他,没有杀错吧?”孔子说:“人有五种恶劣的行为,是小偷都偷不走的。一是心大而险恶,二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三是说假话而强词夺理,四是记恨的人太多,五是走邪道越走越深。这五种行为中的一种,都免不了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是五毒俱全,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能不杀。”
光武帝刘秀察觉了王郎的反叛之心,就杀了王郎,在搜查他的文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官员和他来往的书信,有不少是说自己坏话的。刘秀召集手下把这些信件都烧了,说:“让那些有反叛之心的人自己反省吧。”
三国时曹操在打败了袁绍之后,也是这样做的。
原典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注释
注曰: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
岂有惑哉?王氏曰:“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
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
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解释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而知今。古人的经验教训能够启发我们不致重蹈覆辙。所以,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修史和学史。
荀子说:想了解一万年以后的情况,仔细地观察今天就可以了;想知道亿万,从一和二就可以推知了;想了解上古的情况,看看周朝的治理之道就可以了;要知道周朝的治理之道,了解那时候崇尚什么人就可以了。所以说,能够以近
知远、以一知万、以微小而知显著就是圣人的智慧。
举例
楚汉争霸的时候,有一次,项羽把刘邦的儿子围困在荥阳。刘邦很着急,他想用郦食其的计策,恢复以前六国君主的后人来对抗项羽。张良听说后,赶紧劝说刘邦,他举了过去的类似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用历史上的八个故事来说明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于是刘邦放弃了这个主意。三年之后,刘邦统一了天下。
郭嘉是曹操的谋士。曹操打算讨伐袁尚和三郡乌丸,但很多谋士都担心刘表会乘机派刘备袭击许昌,动摇魏国的根
本。只有郭嘉不这么看,他说:“您虽然威震天下,但胡人仗
着距离中原很远,肯定没有防备,派轻兵快速出击就可以取
得胜利。刘表没有大志,自知自己无法驾驭刘备,如果重用他怕不能控制,如果给他小的职务,刘备也不干。所以,虽然您是在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出征,但不会有后顾之忧。”曹操听从了他的论断,果然取得了胜利。
原典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注释
注曰: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
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王氏曰:“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
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先筹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解释
所谓谋定而后动,做领导的、成就大事的,必须有洞察先机的才能,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预测到将来的变化,准备好应付的措施,这样,就是有突发事件也不至于应付仓促、手忙脚乱。
《管子》说:谋划时没有主见就会遇到困难,做事情没有
准备就办不好,所以,聪明的人都会早做准备,等待时机。
举例
汉朝末年,大将军何进看到宦官专权,想诛杀宦官,但他的姐姐何太后不听他的。何进就召董卓进京,企图以武力威胁宦官。曹操听说后,笑着说:“不好的宦官,古今都有,但做皇帝的不应该给他们权力,过度宠爱他们,使他们专横跋扈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既然知道了他们的罪恶,就应该杀了他们的首领,派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召京外的将领呢。想把他们都杀了,事情一定会泄露出去。我看何进一定会失败。”不久,董卓还没有进京,何进就被宦官杀了,随后,董卓进京,天下大乱。
明朝嘉定一带有个商人叫万二,富甲一方。有个人从北京回来,万二问他有什么新闻。那个人说:听说皇帝(朱元璋)最近做了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万二叹息说:“这不是好兆头啊!”于是,他花钱买了艘大船,载上妻子儿女,奔赴南方,游山玩水去了。不久之后,江南的富商都遭到了朝廷
的沉重打击,只有万二侥幸逃脱了。
原典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注释
注曰:有正、有变、有经、有权。方其正,有所不
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行,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解释
中国古人讲究处世的智慧:不能一根筋,不能固守教条,要懂得权变的道理,所谓冤家宜结不宜解。随机应变,是智慧的表现。灵活通变不是牺牲原则,恰恰相反,是机敏巧妙的迂回战术,从而解开死结,以免激化矛盾,同时诱导误入歧途的人走上正道。
《鬼谷子》说:天地的变化在于高和深,圣人之道则在于隐秘。
《淮南子》说:心里要有一个大的处世原则,而在具体处理事情的时候,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这样做什么都不会失败。所谓圣人就是像龙那样善于变
化啊!
举例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有一次大宴群臣,一直到天黑了,
又点上蜡烛接着玩乐,让美人来行酒。突然蜡烛都灭了,有
人在黑暗中去拽美人的衣服,美人就把那人帽子上的缨带摘了,并告诉了楚庄王让他点上蜡烛找到那个人。庄王说:“怎么能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就侮辱士人呢?”于是命令说:“今天的宴会,不摘帽缨就不能尽兴。”群臣都摘了帽缨,然后才点上蜡烛,尽欢而散。后来,楚国和郑国交战,楚国失利,一名将领奋力冲杀,杀了敌人的五个首领,终于战胜了郑国。庄王一问,他就是那次宴会上被美人摘了帽缨的人。
宋朝有个姓王的官员,到浙江西部的一个地方去任职。他到任的那天,各级官员和百姓给他送了很多钱物,当时叫作下马常例。王某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就打算写个状子,连同送他的钱物一起交给上司,手下的官员们再三请求他才作罢。他让人拿来个柜子,把那些钱物都装进去,当众封上,放到厅堂上,说:“你们如果犯了过错,我就把这个交上去。”这样一来,官员群众都很害怕他,不敢不尽忠职守。等到他任满,要改任他处时,王某只身上船,部下说还有个柜子呢,他说:“既然有这个惯例,应该有文件为证。”部下赶紧准备
好相关文件,王某于是命人把柜子搬到船上,顺流而去了。
原典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注释
注曰:君子语默以时,出处有道;括囊而不见美,
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天咎。王氏曰:“口是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
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解释
所谓言多必失,做大事的人崇尚沉默是金、深藏不露,发达的时候,不炫耀,不张扬,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物欲。
不该说的说出来,便招惹是非;该说的不说,又失去了
机会。只有慎重地行事,才能保证没有灾祸。
举例
汉朝末年,徐州牧陶谦病重,对谋士糜竺说:“除了刘备,谁也不能让徐州安定下来啊!”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官员去迎接刘备,大家都劝他前去就职,刘备就是不去。谋士孔融说:“今天的局势说明,老百姓相信你,上天也眷顾你,它就是你的,你如果不要,后悔就晚了。”于是,刘备做了徐州牧。
宋朝秦桧做宰相的时候,有个士人伪造了秦桧的书信去
见扬州太守。太守发现了他在作假,就把人和书信一起押送
到京城去见秦桧。秦桧见了那个人,不但没责备他,还给了
他一个小官做。有人问秦桧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胆敢伪造我的书信,一定不是平凡人。不给个小官约束他,他就可能跑到北方或者南方的敌人那里去了。”
原典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释
注曰: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
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解释
大丈夫应该独立自主,耿直顽强,不随波逐流,不朝三
暮四,才能成就大的功业。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唯有勤勉
奋发、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终。只有有所遵循才能成就事
业,只有谨慎才能保持基业长青。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淮南子》说:可以做到经常没有祸患,但不可能总是有
福;可以做到经常不犯错误,但不可能总是有功。
举例
汉朝的冯异,喜欢读书,深通兵法,他跟随光武帝刘秀的时候,进退之间很有礼貌。将军们和刘秀一起打仗的时候,经常坐在一起讨论战事,声音喧哗。冯异却独自在大树下静坐思考,官兵都尊敬他,称他为“大树将军”。
宋朝的吕文靖是个以耿直闻名的官员。宋仁宗的时候,宫廷发生火灾,很多宫殿烧没了。第二天早上,早朝的官员们都来了,但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了,宫门也不开,也没人敢问皇帝是否起来了。不久,皇帝终于出来了,在门楼的帘子后面接见百官,只有吕文靖不去。皇帝派人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宫廷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群臣都想看看皇帝的样子。”皇上只好打开帘子,吕文靖才肯拜见皇帝。
曹参曾经辅佐汉高祖刘邦,后来继承了萧何的相位,他什么事情都按照萧何的规矩办,一点也不改。汉惠帝批评他,他摘了帽子说:“陛下你自己认为有高祖那么圣明英武吗?”惠帝说:“我怎么比得上高祖呢?”他又问:“那陛下你看我
有萧何那么贤明吗?”惠帝说:“你似乎也不如他。”曹参于
是说:“陛下说的没错。高祖和萧何一起安定了天下,确定了
法律制度,现在陛下做了天子,我继承了萧何的职位,只要遵守他们的做法,没有什么疏失,不就很好了吗?”惠帝说:“是啊!”
战国时代的苏秦深通谋略和说服之术。他开始去游说秦惠王,没有成功,落得穷困潦倒,面如菜色。于是回家发愤苦读,认真研究姜太公的《阴符经》,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如此刻苦地揣摩了一年多,大有心得,就去游说赵王,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终于成功了。苏秦一人佩六国的相印,名重诸侯。六国听从苏秦的谋略,秦
兵十五年不能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