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菜地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顶点文学 www.dingdianwx.com,最快更新池上客文集最新章节!
孔子斥颜回问圃的故事,是我在下乡不久后才听说的。但我并不觉得颜回有失颜面,倒是两年的耕耘生活使我对种菜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多少年来我一直梦魂萦绕着一块菜地,那一块曾属于我们——准确地说,在一段时间里曾仅属于我一个人——的菜地。
那一块菜地究竟有多大面积,我从没有丈量过。它由两长溜菜地合成,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开垦。它离我们居住的村子有两三百米远,孤零零地躺在一座小山的山脚。下乡时队里将它分给了我们,从此它便成了我们的“自留地”我们在农村两年的蔬菜来源几乎全仰赖于它。三十多年前我临离开农村的最后一个黄昏,曾独自一人久久地在这块菜地留连,从东头走到西头,又从西头走到东头。时而下意识地蹲下身子摸摸地里长势正好的大白菜,时而又抬起头望望远处村落上空正随风飘散的夕烟。临离开时也没忘轻轻地关上用杂树棵扎成的栅栏门,这门乃是为防鸡,并非为防贼。我知道从此我将很难有机会再到这块菜地上来了,一股依依惜别的感觉袭扰着我心头。真的,我竟舍不得离开这菜地。
这块菜地当初分给我们时还很贫瘠,菜地里光秃秃的,许是撂荒好久了。那也是一个黄昏,我们几位知青扛着锄头铁锹,兴冲冲地把整个菜地深翻了一遍。我们担来塘泥,掺和在菜地里。也学着老农把晾干了的牛屎粑架在菜地里焚烧。将菜地精心整理成长长方方模样。然后就是下种。我记得辣椒是有规律地一行行掏小坑点籽,而苋菜则是散播。在这块菜地上,我们先后种的菜的品种还有南瓜、丝瓜、黄瓜、茄子、豆角、扁豆等等。菜地的下方是条小河沟,一年四季都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我们只要略需举脚之劳便能挑水灌溉——那正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
这块菜地曾留给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啊,我们这些在城里时本来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年,亲眼看到光秃秃的菜地在我们眼中一天天泛青,神奇般地凸出一蔸蔸青菜,一条条丝瓜,一株株辣椒树,我们是何等的惊喜。灯笼辣椒籽是我从武汉带去的,在这山区却因气候原因再也长不到上一代那么大的个头。肉肉的扁豆却不知不觉地环绕着菜地四围的篱笆丛长得特欢。最有趣的是黄瓜,雨后窜得特别快,我们每天赶大的摘,也赶不上它生长的速度。几乎每天下工后,我们把时间都花在这块菜地上了。除了留一人在家里弄饭,我们其他人或挑水,或浇水,或松土,或补苗。天煞黑后则顺便摘点瓜果蔬菜回来。有人说城里人有钱尝个鲜,而我们却是天天可以吃新鲜的。
我们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了这块菜地。我们毕竟和山农不同,我们是一个刚组成不久的知青群体,对农村生活和集体生活都有一种新鲜感,而且都曾读过那么一点点书。我们从种菜里追求到了一种野趣,寻找到了一种浪漫,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我们空虚乏味的精神生活。我们常常边拾掇菜地边信口朗诵着刚从书本上学来的诗: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百钱新买绿蓑衣,不羡黄金带十围。
枯柳坡头风雨急,凭谁画我荷锄归?
在我写的诗作中,我就曾专门为种菜写过一首七律,依稀记得前四句为:
百忙之中也有闲,风卷诗句涌笔尖。
羊肠多曲樵夫路,半弓俱绿战士园
诗中的“半弓”一词出自于宋人杨万里的诗,他曾在一首诗里把菜地比喻为“半弓”我在此生搬活用,也算是表达了我当时对种菜的欣喜之情。手头恰好看到一则资料,说是已故上将杨勇出差在外,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菜地。甚至不进屋,把菜地忙活完才像是完成了任务。也怪,他不在时,那些菜就像蔫了似的,再怎么浇水也打不起精神。只要他在,那些菜不管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全都水灵灵的,充满生机活力。看来,青菜也像人一样是有感情的啊。
我对这块菜地的感情在一九七0年下半年可以说到了极致。连续两次招工卷走了我的所有知青伙伴,我因近视的原因两次未招上工,知青组仅剩下我一个人。那段时间我情绪非常低落,常常在夜色苍茫中独自一人来到这块菜地,久久地站在菜地边发呆。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种难言的孤独。伙伴们都已经各自奔各自的前程去了,把刚做起不久的新房连同这一块菜地都留给了我。当时我还不满十八岁,却产生了一种似乎已被社会抛弃了的感觉。失望、迷茫、悲观、痛苦使我恍惚忘记了周围的存在,也没有了以往那种给菜地浇水施肥的兴致。至今回想起来,在我这一生中,我曾经面临过许多选择,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第一次面临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也是在一个宁静的傍晚,我不知不觉又移步到了这块菜地,心事重重中我骤然发现,尽管几天来我再没有给菜地施过肥浇过水,但菜地里依然是那样郁郁葱葱,而且仿佛显得比以往更青翠了。我的心陡然一颤,这菜地莫非真的是有感情的么?它并没有因为我的漠然不顾而黯然枯萎,而是依然顺其自然地该结瓜的结瓜,该生长的生长。而这一切,显然一个目标只是为了我,为了我这唯一留下来的菜地的主人。它是那样忠诚,那样守职,那样无知无觉然而又有情有意,我的心一下子激动了,这菜地没有抛弃我,它在默默地慰藉着我的孤独,似乎又在隐隐地向我昭示着如何面对人生。恍惚之间我一下子变得成熟了起来,有什么值得悲观的呢?一个人的一生那样漫长,生活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还很年轻,生活还刚刚开始。这社会不会抛弃我,我也决不能抛弃社会。伙伴们虽然走了,我还要生活下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退一步来说,就算我一个人最终真正成了“扎根派”农村不也要活人么?我的心坦然了,眼前仿佛走马灯似地出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钟情于种菜的陆游、杨万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我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就是这些古代哲人的示范,就是这块菜地的启示,使我对今后的生活重新又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我和这块菜地又相处了好几个月。每天的傍晚,我又一如既往地背着锄头挑着水桶来到菜地,干着我该干的事,唱着我爱唱的歌,仿佛我仍然是和伙伴们在一起,又仿佛我是在完成着伙伴们留交给我的任务。我干得更加虔心,更加努力。我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生存所需,我一个人又能吃得多少呢?我是在有意识地锻炼我的意志,磨练我的品格,我是在训练我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我直笃信“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的古训,我也坚信逆境是这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相信在我这一辈人中许多人一定都读过属于他自己的那部教科书,而我尤其不能忘记属于我个人的这教科书中的重要一页,那便是我心目中的这块菜地。
孔子斥颜回问圃的故事,是我在下乡不久后才听说的。但我并不觉得颜回有失颜面,倒是两年的耕耘生活使我对种菜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多少年来我一直梦魂萦绕着一块菜地,那一块曾属于我们——准确地说,在一段时间里曾仅属于我一个人——的菜地。
那一块菜地究竟有多大面积,我从没有丈量过。它由两长溜菜地合成,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开垦。它离我们居住的村子有两三百米远,孤零零地躺在一座小山的山脚。下乡时队里将它分给了我们,从此它便成了我们的“自留地”我们在农村两年的蔬菜来源几乎全仰赖于它。三十多年前我临离开农村的最后一个黄昏,曾独自一人久久地在这块菜地留连,从东头走到西头,又从西头走到东头。时而下意识地蹲下身子摸摸地里长势正好的大白菜,时而又抬起头望望远处村落上空正随风飘散的夕烟。临离开时也没忘轻轻地关上用杂树棵扎成的栅栏门,这门乃是为防鸡,并非为防贼。我知道从此我将很难有机会再到这块菜地上来了,一股依依惜别的感觉袭扰着我心头。真的,我竟舍不得离开这菜地。
这块菜地当初分给我们时还很贫瘠,菜地里光秃秃的,许是撂荒好久了。那也是一个黄昏,我们几位知青扛着锄头铁锹,兴冲冲地把整个菜地深翻了一遍。我们担来塘泥,掺和在菜地里。也学着老农把晾干了的牛屎粑架在菜地里焚烧。将菜地精心整理成长长方方模样。然后就是下种。我记得辣椒是有规律地一行行掏小坑点籽,而苋菜则是散播。在这块菜地上,我们先后种的菜的品种还有南瓜、丝瓜、黄瓜、茄子、豆角、扁豆等等。菜地的下方是条小河沟,一年四季都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我们只要略需举脚之劳便能挑水灌溉——那正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
这块菜地曾留给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啊,我们这些在城里时本来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年,亲眼看到光秃秃的菜地在我们眼中一天天泛青,神奇般地凸出一蔸蔸青菜,一条条丝瓜,一株株辣椒树,我们是何等的惊喜。灯笼辣椒籽是我从武汉带去的,在这山区却因气候原因再也长不到上一代那么大的个头。肉肉的扁豆却不知不觉地环绕着菜地四围的篱笆丛长得特欢。最有趣的是黄瓜,雨后窜得特别快,我们每天赶大的摘,也赶不上它生长的速度。几乎每天下工后,我们把时间都花在这块菜地上了。除了留一人在家里弄饭,我们其他人或挑水,或浇水,或松土,或补苗。天煞黑后则顺便摘点瓜果蔬菜回来。有人说城里人有钱尝个鲜,而我们却是天天可以吃新鲜的。
我们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了这块菜地。我们毕竟和山农不同,我们是一个刚组成不久的知青群体,对农村生活和集体生活都有一种新鲜感,而且都曾读过那么一点点书。我们从种菜里追求到了一种野趣,寻找到了一种浪漫,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我们空虚乏味的精神生活。我们常常边拾掇菜地边信口朗诵着刚从书本上学来的诗: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百钱新买绿蓑衣,不羡黄金带十围。
枯柳坡头风雨急,凭谁画我荷锄归?
在我写的诗作中,我就曾专门为种菜写过一首七律,依稀记得前四句为:
百忙之中也有闲,风卷诗句涌笔尖。
羊肠多曲樵夫路,半弓俱绿战士园
诗中的“半弓”一词出自于宋人杨万里的诗,他曾在一首诗里把菜地比喻为“半弓”我在此生搬活用,也算是表达了我当时对种菜的欣喜之情。手头恰好看到一则资料,说是已故上将杨勇出差在外,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菜地。甚至不进屋,把菜地忙活完才像是完成了任务。也怪,他不在时,那些菜就像蔫了似的,再怎么浇水也打不起精神。只要他在,那些菜不管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全都水灵灵的,充满生机活力。看来,青菜也像人一样是有感情的啊。
我对这块菜地的感情在一九七0年下半年可以说到了极致。连续两次招工卷走了我的所有知青伙伴,我因近视的原因两次未招上工,知青组仅剩下我一个人。那段时间我情绪非常低落,常常在夜色苍茫中独自一人来到这块菜地,久久地站在菜地边发呆。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种难言的孤独。伙伴们都已经各自奔各自的前程去了,把刚做起不久的新房连同这一块菜地都留给了我。当时我还不满十八岁,却产生了一种似乎已被社会抛弃了的感觉。失望、迷茫、悲观、痛苦使我恍惚忘记了周围的存在,也没有了以往那种给菜地浇水施肥的兴致。至今回想起来,在我这一生中,我曾经面临过许多选择,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第一次面临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也是在一个宁静的傍晚,我不知不觉又移步到了这块菜地,心事重重中我骤然发现,尽管几天来我再没有给菜地施过肥浇过水,但菜地里依然是那样郁郁葱葱,而且仿佛显得比以往更青翠了。我的心陡然一颤,这菜地莫非真的是有感情的么?它并没有因为我的漠然不顾而黯然枯萎,而是依然顺其自然地该结瓜的结瓜,该生长的生长。而这一切,显然一个目标只是为了我,为了我这唯一留下来的菜地的主人。它是那样忠诚,那样守职,那样无知无觉然而又有情有意,我的心一下子激动了,这菜地没有抛弃我,它在默默地慰藉着我的孤独,似乎又在隐隐地向我昭示着如何面对人生。恍惚之间我一下子变得成熟了起来,有什么值得悲观的呢?一个人的一生那样漫长,生活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还很年轻,生活还刚刚开始。这社会不会抛弃我,我也决不能抛弃社会。伙伴们虽然走了,我还要生活下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退一步来说,就算我一个人最终真正成了“扎根派”农村不也要活人么?我的心坦然了,眼前仿佛走马灯似地出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钟情于种菜的陆游、杨万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我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就是这些古代哲人的示范,就是这块菜地的启示,使我对今后的生活重新又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我和这块菜地又相处了好几个月。每天的傍晚,我又一如既往地背着锄头挑着水桶来到菜地,干着我该干的事,唱着我爱唱的歌,仿佛我仍然是和伙伴们在一起,又仿佛我是在完成着伙伴们留交给我的任务。我干得更加虔心,更加努力。我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生存所需,我一个人又能吃得多少呢?我是在有意识地锻炼我的意志,磨练我的品格,我是在训练我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我直笃信“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的古训,我也坚信逆境是这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相信在我这一辈人中许多人一定都读过属于他自己的那部教科书,而我尤其不能忘记属于我个人的这教科书中的重要一页,那便是我心目中的这块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