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顶点文学 www.dingdianwx.com,最快更新bjs6111文集最新章节!
父亲八十二岁了,今年五月份在小妹夫的陪伴下从老家颠簸了两夜一天来到了古城徐州火车站。那天,万里无云,初夏的太阳热烈而又和煦。我带着车去接父亲,父亲被徐州的宏大和繁华所感叹,想起了三国演义中说到的彭城和吕布,还说起了淮海战役。父亲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读过私塾、识字,经常在劳作之余读些旧书。解放战争的时候,作为支前民工参加过辽沈战役的支前活动,平日里也愿意谈论一些战争故事。他从书里知道许多中国地理历史知识,他说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淮海战役也决定了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最终胜负。也许是父亲见到了儿子或者是第一次到关内兴奋所致,一个八十二岁的老人没有一点倦意,在近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一直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论着来的路上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当来到我的小城之家时,父亲说:“一百多里地交了四次过路费,真的应了从前人们常说的那句话走路要交买路钱?唉、不如不来了,一路花了这么多的钱,够一户庄稼人半年的花销了。”直到上我家的楼时老人家还在不住地念叨着。
我参加工作二十年了,父亲还是第一次到我的小家里来。在我听到父亲要来的时候,迎接父亲的心情是那么的迫切、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激动,这种感觉是我从没有过的。这是我有了自己的儿子以后知道做父亲的不容易以来、更真切感受到孝敬父亲是这么的幸福和快慰。以往我只是把家里父母生活中的各种花销全包下来,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出自我的内心、也是父亲以往的叮嘱,尽我最大努力帮助在农村已经成家的哥哥和姐妹。这样,我们村里人都说我是最孝顺最顾家的了,妻子也说我是我们家里的“大头”是最顾娘家的“小媳妇”
其实我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并不长,父亲对我这个小儿子也并不很在意,父亲虽然有些重男轻女,但对我这个小儿子并没有疼爱有加,因为我一生下来就给他每天劳累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麻烦:五岁时一场大病险些死去,之后是直到十岁上学总是病病殃殃的。我虽然身体不怎么好、但我却有些倔脾气,上小学以后,不论谁以我家成份高欺负我、我都会和他们拼命的打骂,由此给父亲惹了不少麻烦,使得父亲有些不喜欢我。父亲给我们兄弟姐妹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平日里胆小怕事,凡事都要我们让人家三分,所以我们兄弟姊妹六个没有人敢在外面惹事生非,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敢回家向父母诉说。父亲常说:“吃亏是福,没看几个耍光棍耍出什么好结果的。”有时还说一些有因果循环观点的话:“爷爷积孙子,多做善事心无病,做得多了给子孙。”当时我母亲告诉我们说,父亲对你们要求严是因为我们家成分高惹不起人家。可打倒“四人帮”后不论出身成分时,父亲对我们的要求却更严格了。“做事容易做人难,现在不论成分了,不受个别坏人欺负了,你们也大了,可以象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了,以后更不要出去惹东招西的,你们要记住老实人常常在,咱们家解放前要不是人缘好早就被清除自己的院子了,甚至被搞得家破人亡了,咱们村里都知道我老实、怕事、好欺负,以前占我点小便宜的、欺负我的不就是那几个坏人吗?现在我还是我,那些欺负人的人怎么了?还不是犯法的犯法,受穷的受穷,指着不劳而获那是不能长久的。”父亲的这些谆谆教诲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我们兄弟姐妹至今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大出息的,但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干的踏踏实实不落人后,各自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都在给社会力所能及的贡献着自己,更没有给社会增添一丝一毫的麻烦,为世界尽着我们普通人的普通责任。
父亲虽然一辈子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的头脑却是很聪明的,解放前我家近百亩土地的春种秋收都是由我父亲来经管的。那时我的爷爷每天更多的是在忙家里的人来人往、村里和上下村的大事小情,大伯父在外地开他的药店和医院,三叔父和四叔父那时还在读私塾。就是解放后在生产队里、虽然父亲因为家庭成份高不能当生产队长,但生长队里每年春天那块地种什么多是听取我父亲的意见,特别是秋收算账全队的人挤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生产队的会计用珠算还没有算清时,父亲心算已有了结果。父亲的记忆力也特别的好,他虽然没读几年书,但他看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全国的山川地理古今人物都能一一说来。我一九八零年到山西太原上大学前,我对太原是一无所知的,可父亲在我临走的前几天给我讲了太原的一些历史,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以及隋唐的由来,太原双塔寺、晋寺的历史等,使我未去太原,已知其一二。
父亲是个不信神不信鬼的人。对母亲的信佛也不甚理解,甚至有时还说一些风凉话。但父亲不量自力乐于助人的一些做法也使母亲不能理解,使父母亲在我的印象中时不时地发生一些争吵。我小的时候一闹病也就是今天的伤风感冒居多,母亲总是把我领到本村里类似巫婆的老太太那儿看一看,回到家里用水舀子每天中午给我叫一叫魂,然后再吃一点药或者采取点农村的土办法治一治也就好了。母亲由于信佛她是从来不吃肉的,这些都会引起父亲的不高兴。父亲呢对那些过路的、要饭的、却特别有怜悯心,时不时地就在快吃饭的时候领回去一个,这事使母亲最恼火,不单单是没准备多余的饭的问题,而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谁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啊!母亲没办法就得加作一些饭给这些不速之客食用,等这些不速之客一走,母亲便会和父亲发生一次争吵。父亲对他的兄弟姐妹更是无私奉献,那时谁家都不富裕,何况我的姑姑家伯父家都有一个吃商品粮的、生活的比我们好呢?就这样每年秋收时,父亲也要给没有黏米的伯父家、姑姑家送去一些黏米,特别是三叔家、每年不到五月份他们就吃完了一年的口粮,每当三叔家一顿饭没吃时、父亲就会主动地给他们送去一些,你可知道、那时谁家的口粮都是一铆钉一楔的,我母亲对父亲的作法很是生气,她认为三叔家有粮一锅有柴一灶,有粮食时只吃好的,不知道掺些野菜吃,这样的人家谁帮得起。可我家的吃粮问题,父亲总是算得那么准确,每年到阴历七月份吃完了上一年的粮食,此时新一年的苞米土豆也可以斛着吃了,就这样、我家在父亲的精心撑持下,度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老百姓吃粮比较困难的时期。父亲当时的一些做法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反对的,可如今我们成家立业后也不知不觉地沿袭了父亲的一些做法,不论谁求自己帮忙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从不会推托,给相求者办不好时见了面还觉得欠人家似的,身教真是胜于言教啊!
“做官不如为民好,为民倒比做官强。世代为民,这是父亲经常向我们称赞的对联。父亲凡事总是让人三分,遇到困难父亲总说忍一忍。刚解放那会儿搞土改,家产需要分割的人都被农会给关到一起一两个月,父亲在那里学会了抽烟,但他对农会为了分田分地把他们关起来的事还是慢慢的理解了,他也最终被新的农村政权认可了。文化大革命中我的堂伯父是公社医院里小有名气的医生,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我父亲劝他躲一躲。“国家不能总是这样,你先跑到外地躲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可倔强的堂伯父没有躲,最后被打死了,一个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的人没有了。在给文革平反时打我堂伯父的两个医生被叛了刑,据说没多久他们两个人都自杀了。你说父亲的意见不对吗?父亲凡事都以仁爱之心去处理的观点对我参加工作以后处理周围的人和事起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在单位当秘书时、只要一回家、父亲总要告诫我:“对人要热情,人家有事找你一定要秉公办事,千万不要拿任何人的好处,当官不拿别人的好处有时还会说身不由己的话呢,你还是找机会干你的技术活去吧,那最好。”其实那时父亲不知道企业里的秘书是没有地方政府那么多的权利和是非的,但父亲的告诫却是使我至今受益,我想、我即使有腐败的机会也许由于父亲的叮嘱不会去腐败,我会永远地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父亲在我们村里是老实厚道出了名的,从来不是那么固执己见,换句话说是心性柔和,为人处事有进有退。可他这个人在原则问题上却也是倔强的令人难以理解,他十几岁时爷爷才送他去读私塾,刚刚读到两年的时候就赶上日本鬼子在东北搞文化侵略,要求学生都得学日语,父亲为了不学日语最终不再读书了。在实际生活中父亲对爷爷也不是凡事都言听计从的,他遇事总爱和爷爷提出不同的看法,爷爷有些不喜欢他。也许是因这个原因,爷爷的家产绝大部分都给了我的几个姑姑,可到爷爷七十五岁不能自己劳动时,伯父叔叔们认为爷爷把家产都给了女儿谁也不愿意赡养,母亲也认为应该姑姑们赡养爷爷,可爷爷非得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爷爷说:“老二两口子脾气不好心眼好,我就跟他们过了。”这是的父亲,没有提任何理由就承担起了赡养爷爷的责任。在那个全国生活水平都不高的年代,一个东北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父亲和母亲硬是省吃俭用让爷爷基本保证了每天有肉吃,冬天全家人一天吃两顿饭的时候给爷爷做三顿饭,爷爷临去世的前一年瘫痪在炕上不能动,父亲在繁重的农村劳动之余和母亲一道侍奉爷爷,直到爷爷安详地离开我们。父亲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自己克勤克俭却给他的父亲一个温馨幸福的晚年,给我们兄弟姐妹做出了无声的榜样,父亲如今已经是八十二岁的老人了,我们做儿女的虽然不能使他的晚年生活的像现在有的巨富一样豪华奢侈,却在像父亲一样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父亲每天过得尽可能的愉快和幸福。
父亲到我家的第二天,我和侄儿领着父亲到浴池里给他老人家洗了一个澡。当我给父亲搓澡时父亲是那样的开心:“人真是一个活宝,前两天还在关外的家里,今天跑到这儿来洗澡了,儿子孙子都看见了,现在咱们的国家真是好了。”父亲边说着边看澡堂里的、他在乡下看不到的设施,那神情满是惊叹。父亲一来时就告诉我、他只在这儿呆十多天就走,他说他离不开老家那里我的哥哥姐姐和妹妹,离不开那里的山山水水,离不开我家几代人埋在那里的坟墓,更重要的是父亲说:“人老思乡,他最怕死到别处。”之后的几天里,我们陪着父亲把我居住的小城转了一遍,小城周围的风景也转了一遍,最后父亲在小妹夫的陪伴下回了老家,上火车前父亲拉着我的手说:“一年回去两次把!我有今天没明天的。我这次来看一看你们就放心了,知足了。”
望着北去的列车,想着坐在车里年逾八旬的父亲,看着车走后空荡荡的站台,我自言自语地说,父亲,年前我会回去看望您老人家的。现在我写这篇对父亲的回忆,一是过年时拿回家征得父亲的认可,算是拿给父亲的礼物之一;二是用这篇回忆继续激励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能愧对父亲更不能愧对社会;三是有机会给我的子女辈们看一看,希望对他们也能有所裨益。
写于2004、10、21
改于2006、5、20
父亲八十二岁了,今年五月份在小妹夫的陪伴下从老家颠簸了两夜一天来到了古城徐州火车站。那天,万里无云,初夏的太阳热烈而又和煦。我带着车去接父亲,父亲被徐州的宏大和繁华所感叹,想起了三国演义中说到的彭城和吕布,还说起了淮海战役。父亲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读过私塾、识字,经常在劳作之余读些旧书。解放战争的时候,作为支前民工参加过辽沈战役的支前活动,平日里也愿意谈论一些战争故事。他从书里知道许多中国地理历史知识,他说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淮海战役也决定了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最终胜负。也许是父亲见到了儿子或者是第一次到关内兴奋所致,一个八十二岁的老人没有一点倦意,在近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一直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论着来的路上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当来到我的小城之家时,父亲说:“一百多里地交了四次过路费,真的应了从前人们常说的那句话走路要交买路钱?唉、不如不来了,一路花了这么多的钱,够一户庄稼人半年的花销了。”直到上我家的楼时老人家还在不住地念叨着。
我参加工作二十年了,父亲还是第一次到我的小家里来。在我听到父亲要来的时候,迎接父亲的心情是那么的迫切、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激动,这种感觉是我从没有过的。这是我有了自己的儿子以后知道做父亲的不容易以来、更真切感受到孝敬父亲是这么的幸福和快慰。以往我只是把家里父母生活中的各种花销全包下来,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出自我的内心、也是父亲以往的叮嘱,尽我最大努力帮助在农村已经成家的哥哥和姐妹。这样,我们村里人都说我是最孝顺最顾家的了,妻子也说我是我们家里的“大头”是最顾娘家的“小媳妇”
其实我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并不长,父亲对我这个小儿子也并不很在意,父亲虽然有些重男轻女,但对我这个小儿子并没有疼爱有加,因为我一生下来就给他每天劳累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麻烦:五岁时一场大病险些死去,之后是直到十岁上学总是病病殃殃的。我虽然身体不怎么好、但我却有些倔脾气,上小学以后,不论谁以我家成份高欺负我、我都会和他们拼命的打骂,由此给父亲惹了不少麻烦,使得父亲有些不喜欢我。父亲给我们兄弟姐妹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平日里胆小怕事,凡事都要我们让人家三分,所以我们兄弟姊妹六个没有人敢在外面惹事生非,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敢回家向父母诉说。父亲常说:“吃亏是福,没看几个耍光棍耍出什么好结果的。”有时还说一些有因果循环观点的话:“爷爷积孙子,多做善事心无病,做得多了给子孙。”当时我母亲告诉我们说,父亲对你们要求严是因为我们家成分高惹不起人家。可打倒“四人帮”后不论出身成分时,父亲对我们的要求却更严格了。“做事容易做人难,现在不论成分了,不受个别坏人欺负了,你们也大了,可以象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了,以后更不要出去惹东招西的,你们要记住老实人常常在,咱们家解放前要不是人缘好早就被清除自己的院子了,甚至被搞得家破人亡了,咱们村里都知道我老实、怕事、好欺负,以前占我点小便宜的、欺负我的不就是那几个坏人吗?现在我还是我,那些欺负人的人怎么了?还不是犯法的犯法,受穷的受穷,指着不劳而获那是不能长久的。”父亲的这些谆谆教诲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我们兄弟姐妹至今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大出息的,但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干的踏踏实实不落人后,各自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都在给社会力所能及的贡献着自己,更没有给社会增添一丝一毫的麻烦,为世界尽着我们普通人的普通责任。
父亲虽然一辈子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的头脑却是很聪明的,解放前我家近百亩土地的春种秋收都是由我父亲来经管的。那时我的爷爷每天更多的是在忙家里的人来人往、村里和上下村的大事小情,大伯父在外地开他的药店和医院,三叔父和四叔父那时还在读私塾。就是解放后在生产队里、虽然父亲因为家庭成份高不能当生产队长,但生长队里每年春天那块地种什么多是听取我父亲的意见,特别是秋收算账全队的人挤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生产队的会计用珠算还没有算清时,父亲心算已有了结果。父亲的记忆力也特别的好,他虽然没读几年书,但他看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全国的山川地理古今人物都能一一说来。我一九八零年到山西太原上大学前,我对太原是一无所知的,可父亲在我临走的前几天给我讲了太原的一些历史,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以及隋唐的由来,太原双塔寺、晋寺的历史等,使我未去太原,已知其一二。
父亲是个不信神不信鬼的人。对母亲的信佛也不甚理解,甚至有时还说一些风凉话。但父亲不量自力乐于助人的一些做法也使母亲不能理解,使父母亲在我的印象中时不时地发生一些争吵。我小的时候一闹病也就是今天的伤风感冒居多,母亲总是把我领到本村里类似巫婆的老太太那儿看一看,回到家里用水舀子每天中午给我叫一叫魂,然后再吃一点药或者采取点农村的土办法治一治也就好了。母亲由于信佛她是从来不吃肉的,这些都会引起父亲的不高兴。父亲呢对那些过路的、要饭的、却特别有怜悯心,时不时地就在快吃饭的时候领回去一个,这事使母亲最恼火,不单单是没准备多余的饭的问题,而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谁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啊!母亲没办法就得加作一些饭给这些不速之客食用,等这些不速之客一走,母亲便会和父亲发生一次争吵。父亲对他的兄弟姐妹更是无私奉献,那时谁家都不富裕,何况我的姑姑家伯父家都有一个吃商品粮的、生活的比我们好呢?就这样每年秋收时,父亲也要给没有黏米的伯父家、姑姑家送去一些黏米,特别是三叔家、每年不到五月份他们就吃完了一年的口粮,每当三叔家一顿饭没吃时、父亲就会主动地给他们送去一些,你可知道、那时谁家的口粮都是一铆钉一楔的,我母亲对父亲的作法很是生气,她认为三叔家有粮一锅有柴一灶,有粮食时只吃好的,不知道掺些野菜吃,这样的人家谁帮得起。可我家的吃粮问题,父亲总是算得那么准确,每年到阴历七月份吃完了上一年的粮食,此时新一年的苞米土豆也可以斛着吃了,就这样、我家在父亲的精心撑持下,度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老百姓吃粮比较困难的时期。父亲当时的一些做法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反对的,可如今我们成家立业后也不知不觉地沿袭了父亲的一些做法,不论谁求自己帮忙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从不会推托,给相求者办不好时见了面还觉得欠人家似的,身教真是胜于言教啊!
“做官不如为民好,为民倒比做官强。世代为民,这是父亲经常向我们称赞的对联。父亲凡事总是让人三分,遇到困难父亲总说忍一忍。刚解放那会儿搞土改,家产需要分割的人都被农会给关到一起一两个月,父亲在那里学会了抽烟,但他对农会为了分田分地把他们关起来的事还是慢慢的理解了,他也最终被新的农村政权认可了。文化大革命中我的堂伯父是公社医院里小有名气的医生,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我父亲劝他躲一躲。“国家不能总是这样,你先跑到外地躲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可倔强的堂伯父没有躲,最后被打死了,一个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的人没有了。在给文革平反时打我堂伯父的两个医生被叛了刑,据说没多久他们两个人都自杀了。你说父亲的意见不对吗?父亲凡事都以仁爱之心去处理的观点对我参加工作以后处理周围的人和事起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在单位当秘书时、只要一回家、父亲总要告诫我:“对人要热情,人家有事找你一定要秉公办事,千万不要拿任何人的好处,当官不拿别人的好处有时还会说身不由己的话呢,你还是找机会干你的技术活去吧,那最好。”其实那时父亲不知道企业里的秘书是没有地方政府那么多的权利和是非的,但父亲的告诫却是使我至今受益,我想、我即使有腐败的机会也许由于父亲的叮嘱不会去腐败,我会永远地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父亲在我们村里是老实厚道出了名的,从来不是那么固执己见,换句话说是心性柔和,为人处事有进有退。可他这个人在原则问题上却也是倔强的令人难以理解,他十几岁时爷爷才送他去读私塾,刚刚读到两年的时候就赶上日本鬼子在东北搞文化侵略,要求学生都得学日语,父亲为了不学日语最终不再读书了。在实际生活中父亲对爷爷也不是凡事都言听计从的,他遇事总爱和爷爷提出不同的看法,爷爷有些不喜欢他。也许是因这个原因,爷爷的家产绝大部分都给了我的几个姑姑,可到爷爷七十五岁不能自己劳动时,伯父叔叔们认为爷爷把家产都给了女儿谁也不愿意赡养,母亲也认为应该姑姑们赡养爷爷,可爷爷非得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爷爷说:“老二两口子脾气不好心眼好,我就跟他们过了。”这是的父亲,没有提任何理由就承担起了赡养爷爷的责任。在那个全国生活水平都不高的年代,一个东北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父亲和母亲硬是省吃俭用让爷爷基本保证了每天有肉吃,冬天全家人一天吃两顿饭的时候给爷爷做三顿饭,爷爷临去世的前一年瘫痪在炕上不能动,父亲在繁重的农村劳动之余和母亲一道侍奉爷爷,直到爷爷安详地离开我们。父亲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自己克勤克俭却给他的父亲一个温馨幸福的晚年,给我们兄弟姐妹做出了无声的榜样,父亲如今已经是八十二岁的老人了,我们做儿女的虽然不能使他的晚年生活的像现在有的巨富一样豪华奢侈,却在像父亲一样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父亲每天过得尽可能的愉快和幸福。
父亲到我家的第二天,我和侄儿领着父亲到浴池里给他老人家洗了一个澡。当我给父亲搓澡时父亲是那样的开心:“人真是一个活宝,前两天还在关外的家里,今天跑到这儿来洗澡了,儿子孙子都看见了,现在咱们的国家真是好了。”父亲边说着边看澡堂里的、他在乡下看不到的设施,那神情满是惊叹。父亲一来时就告诉我、他只在这儿呆十多天就走,他说他离不开老家那里我的哥哥姐姐和妹妹,离不开那里的山山水水,离不开我家几代人埋在那里的坟墓,更重要的是父亲说:“人老思乡,他最怕死到别处。”之后的几天里,我们陪着父亲把我居住的小城转了一遍,小城周围的风景也转了一遍,最后父亲在小妹夫的陪伴下回了老家,上火车前父亲拉着我的手说:“一年回去两次把!我有今天没明天的。我这次来看一看你们就放心了,知足了。”
望着北去的列车,想着坐在车里年逾八旬的父亲,看着车走后空荡荡的站台,我自言自语地说,父亲,年前我会回去看望您老人家的。现在我写这篇对父亲的回忆,一是过年时拿回家征得父亲的认可,算是拿给父亲的礼物之一;二是用这篇回忆继续激励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能愧对父亲更不能愧对社会;三是有机会给我的子女辈们看一看,希望对他们也能有所裨益。
写于2004、10、21
改于2006、5、20